每年开学季,总有不法分子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包办入学”“内部指标”等名义实施诈骗。近期,多地曝出“择校骗局”案件,涉案金额从数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甚至导致孩子错失正常入学机会。作为律师,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剖析此类骗局,并试给出一些专业的防范建议。
	
一、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1、谎称“教育局关系”,诈骗11万元 
	 
		湖北襄阳的廖某某自称“人社局员工”,伪造委托协议,骗取7名家长11万元择校费。最终,廖某某因诈骗罪被判刑2年10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2、教培机构伪造公章,22名家长被骗60万 
	 
		长沙某教培机构负责人曾某慧利用家长对政策的认知盲区,伪造教育局公章和录取通知书,承诺“想读哪里就读哪里”,诈骗60.56万元。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3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  
	 
		3、 “高校招生老师”骗局,80余万元被挥霍 
	 
		四川乐山岳某某冒充高校招生老师,以“打点关系”为由诈骗23名家长81.4万元,最终被刑事拘留。  
	 
		律师提示:上述案件均以“虚构关系+伪造文件”为核心手段,利用家长对教育政策的不熟悉实施诈骗,构成《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二、律师解析
	 
		师解析:为何“择校费”骗局屡屡得逞
	 
		从司法实践看,“择校费”诈骗已形成固定套路,其能够得逞的根源一方面源于犯罪者的精心设计,另一方面源自家长对教育政策落地中的信息差。
	 
		1、犯罪手法专业化:从“单兵作战”到“全链条造假”   
	 
		不法分子早已突破“口头承诺”的低级骗术,转而构建“身份背书+文件造假+资金洗白”的犯罪闭环:  
	 
		(1)伪造身份:  
	 
		冒充公职人员,如教育局官员、人社局员工,或者谎称名校招生老师。 上海某案件中,骗子曾伪造“教育部特派员”证件,以“点招名校实验班”为名诈骗家长,最终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2)伪造文件形成“信任链”:  
	 
		制作假公章、假录取通知书等,甚至仿冒教育局网站或破坏官方网站信息系统。
	 
		 
		2、精准利用家长心理:法律认知盲区成突破口
	 
		 
		诈骗者深谙教育政策与家长焦虑之间的“温差”,通过制造信息茧房实施心理操控:
	 
		(1)信息不对称:曲解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但部分家长误读“就近”为“必须房产户籍”,实则各地对“租购同权”“集体户入学”均有细化政策。
	 
		(2)侥幸心理:混淆“政策漏洞”与“刑事红线”
	 
		骗子常以“借读费”“捐赠款”等名义规避“择校费”字眼,但根据我国的《民法典》,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即便签订所谓“保过协议”,家长亦无权主张合同履行,反而可能因参与违规操作被追责。 
	 
		 
		3、破局关键:识破骗局的“三法原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此类骗局本质是利用法律规则与社会心理的错位。家长唯有提升法律素养,以“政策为盾、证据为剑”,方能守护孩子的求学之路。
	 
		(1)法律政策比对法:任何与教育局官网公示政策冲突的“特殊渠道”均属违法;  
	 
		(2)文件溯源核验法:要求对方出示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书,并拨打12345政府热线核实;  
	 
		(3)资金流向追踪法:若收款账户为个人或非教育机构对公账户,立即终止交易并报警。
	 
		
		 
			防骗指南:律师教你维护自己权益
		 
			三、防骗指南
		 
			 
			1、认准官方渠道
		 
			入学政策以教育局官网、学校官方通知为准,切勿轻信“内部消息”,查询录取结果可通过省/市教育考试院网站。
		 
			2、警惕“三类话术”  
		 
			(1) “认识领导”:教育系统实行“阳光招生”,不存在“内部指标”。   
			(2) “保过协议”:培训机构无权干预招生,超范围经营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3) “先交钱后办事”:任何要求提前支付“打点费”的行为均涉嫌诈骗。  
		 
			3、保留证据,及时维权   
		 
			发现受骗后立即报警,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
		 
			(1)事前防范
		 
			签订协议时核查对方资质,索要正规发票。
		 
			• 签约审查:要求对方出示《办学许可证》原件并复印存档
		 
			• 票据规范:必须开具增值税发票(税目应为"教育服务")
		 
			• 文书留痕:补充协议需双方签字并骑缝盖章
		 
			(2)事中存证
		 
			• 电子证据:微信对话需同步至PC端保留原始载体
		 
			• 影像资料:拍摄签约过程关键节点(参照《电子签名法》)
		 
			• 见证制度:重大事项建议聘请公证人员现场见证
		 
			4、新型骗局识别清单
		 
			(1)大数据精准诈骗:伪造带个人信息的"录取通知书"
		 
			(2)政策漏洞话术:利用民促法实施条例的过渡期条款
		 
			(3)境外服务器诈骗:使用虚拟号段(+852等)冒充官方
		 
			(4)山寨查分系统:伪装成"阳光高考"平台的山寨链接
		 
			 
			策略结语:筑牢法治防线,守护教育净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法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教育资源的竞争不应成为诈骗的温床。教育公平不容“捷径” ,家长需理性看待择校,通过提升孩子综合能力、参与正规摇号等方式争取机会。若遭遇诈骗,请第一时间寻求法律帮助,切勿因“面子”沉默。 
		 
			 
			让我们共同守护公平优质的教育生态——因为孩子的未来,经不起"捷径"的腐蚀;民族的希望,容不下"暗箱"的阴霾。记住:合法的途径,才是孩子成长的阳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