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由策略知识产权专委会、策略商业秘密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专委会联合主办,广州市律师协会涉外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支持,北京策略(广州)律师事务所承办的“人工智能AI研发与应用中的若干热点法律问题”主题分享会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53层举行。
活动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扬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硕士、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内控法务部总监陈峻崴先生,北京策略(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专利代理师周林律师等嘉宾出席活动。策略广州党支部书记兼管委会主任陈震律师、策略广州主任孙含会律师、策略广州执委会主任袁园律师等代表策略广州热情接待各位来宾。
活动伊始,孙含会律师首先对现场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以及他和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李扬教授的渊源。
陈震律师在欢迎致辞中提到:“今天有缘邀请到李扬教授到策略广州所做讲座分享,倍感荣幸。”他指出,春节期间,Deepseek备受关注,对社会治理、生产、文化、心理具有巨大影响,“对此我内心感到彷徨,希望今天李教授的分享能为我们答疑解惑。”
随后,李扬教授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AI研发与应用中的若干热点法律问题》的分享。他指出:“随着对人工智能研发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归根结底为三大问题:一、AI生成物是否构成作品;二、数据保护问题;三、服务提供者或平台的责任问题。”紧接着,李教授围绕这三大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李教授从实用主义和立法论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关于AI生成物是否构成作品的问题。李扬教授个人早期将AI视为创作工具,AI生成物客观表现为:文字、图片、视频等,实际上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并无明显区别。基于对现实的考量,李教授提出要“采取理智的态度”,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以最小的认知成本解决现实问题。
关于数据保护问题,从输入端的角度看,训练AI模型需要输入大量的数据,若没有经过数据权益人的同意而使用这些数据是否构成侵害呢?李教授认为,为了让AI更好地发展,可以划定10-15年的缓冲期让AI适时发展。从输出端的角度看,侵权用户需要承担责任是毋庸置疑的,但平台或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认定则需分类讨论。当平台或服务提供者存在过错时应当承担责任,未尽到注意义务并不能免责。但是,面对庞杂的数据,平台或服务提供者能否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实际操作起来难以鉴定。
短暂的休息后,活动进入圆桌讨论环节。孙含会律师、李扬教授、陈震律师、周林律师、陈峻崴先生五位嘉宾以对话的形式,与参会者聚焦人工智能AI研发与应用中的法律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他们凭借各自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案例经验,就AI生成物与个人作品的区分手段、AI的广泛应用对律师行业的影响、AI使用过程中的合规性问题等内容进行讨论。
本次分享会为参会者提供了人工智能AI研发与应用中法律问题研究的学术思路。在AI技术革新与涌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共同面临着技术迭代、实务法律问题争议的挑战与机遇,期许未来与各位同仁有更多交流!